三哥的思维轨迹,实在是难以捉摸。
那是1962年10月20日,中印两国军队在边境线上突发激烈交火,枪炮声持续了整整一个月。到了11月21日,我中央军委宣布,中国边防部队将在中印边境全面停火并开始后撤。这一消息一出,不仅震惊了印度,也令国际社会哗然:为何战胜的一方竟会选择主动撤退?
几十年后的回望,印度对这场战争的反思多面纷呈。有人曾主张,印度军队本应趁着中国军队撤军时加以阻拦。这个观点曾一度被不少印度人认同,但近年来,一些印度资料却对此产生异议:胜利的敌军为何需要阻止撤离?这说法未免奇怪。
印度资料中,把中国11月21日的“胜利撤军”称作“公认的、历史性的、史无前例的无条件胜利者主动和平妥协”。战争刚刚结束时,印度陆军达尔维准将将此次失败称为“喜马拉雅的失误”。在他看来,11月21日停火时,印度政府仍然怀揣报复之心。中国明明是胜利者,却选择放过印度,何以印度反倒耿耿于怀?
当时,印度内部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,应该派军队阻止中国撤退,甚至继续战斗,夺回所谓被“占领”的领土。达尔维准将本人当时正作为战俘被扣押,敏锐感受到印度政府的这种“报复心”,却始终无法理解其中逻辑。
展开剩余82%在他的著作《喜马拉雅的失误》序言中,他回忆1962年11月21日那个晚上,被负责看押他的中国少校唤醒,兴奋地宣告:“好消息——战争结束了!我们决定撤出所有闪电战中占领的地区。”尽管身为战俘,他依然洞察到战局:我军士兵脸上的笑容,装备的精良与严明的纪律,显露出我军的胜势。为何胜利者会突然撤退?达尔维百思不得其解。依他惯常的思维,胜者当王,败者为寇,胜利时撤军前所未闻。
为解开心中疑惑,达尔维向那位中国少校发问。对方答道:“中国与印度友好数千年,从未开战。是印度政府一意孤行挑起战争。我们不得不进行自卫反击,在短短一个月内,收复了藏南及拉达克所有被印军占领的地区。如今我们决定撤军,因为我们不愿用武力解决边界问题。事实证明,印度不是中国的对手。”
达尔维详细描述了撤军过程:中国军队于11月20日午夜宣布,将在24小时后停火,并在9天后全面撤退。政府随后发布声明:从11月21日零时起,边防部队全线停火;12月1日起,军队将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前的控制线后20公里处。
英国记者内维尔·马克斯韦尔在《印度对华战争》中分析说,中国撤军意味着边防部队退至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,同时要求印度军队也保持同等距离,否则中国保留反击权。他还披露,中印双方将通过会谈确定武装哨所的设置、撤军安排及战俘遣返细节。即便尼赫鲁不方便,周恩来也准备再次赴新德里,希望印度做出积极回应。尽管印度未能及时响应,中国依旧坚持实施其和平意图。
10月底,第一阶段作战结束后,我方提出和谈建议,并计划停火。印度方面记载显示,尽管中国军队攻占了达旺等印度边境据点,并恢复外交交流,尼赫鲁却自恃聪明,拒绝参与和平谈判,誓死抗拒。
第二阶段战役于11月17日开始,中国军队占据印度东北部所有争议地区,停火后再度攻占。美国历史学者罗伯特·罗素在《手无寸铁的胜利》中指出,中国对边界争端采取理性和宽容态度,值得国际社会赞许。他们宁愿牺牲战果,也要避免战争升级。
英国《泰晤士报》记录称,中国战胜后撤回原有边界,乃史上罕见的大国胜利后自我克制之举。国际分析一致认为,这是中国真诚希望和平的表现。
然而,印度政府内部仍有人主张继续作战,试图阻止中国撤军,以挽回颜面,但终未成行。
印度历史学家AS Bhasin批评尼赫鲁“将政策外包给美国”,认为印度当局在外交与国防政策上听命于美国全球霸权战略,推行亚洲北约,置印度于战争阴影下。据称,这些人曾试图阻止中国军队的撤退。
但印度的阻止真能奏效吗?10月底我军已准备撤军,和平建议却被尼赫鲁拒绝,且试图阻挠撤退。结果如何?尼赫鲁增兵边境,企图扭转战局,然而我军从后方调兵,双方兵力依然势均力敌。印军甚至忙于修筑战壕、用直升机运输补给,却仍无法逆转败局。
尼赫鲁秘密向美国求援,发出两封求助信,美国回应仅提供部分军需物资,并未派遣空军支持。这表明美国对印度阻止中国胜利撤退的举动并不看好。
美国军事援助尚在途中时,边境第二阶段战斗已接近尾声,印军全面溃败,先前占领的中方领土悉数失守。
此阶段结果证明,印度阻止中国撤军无益,中国想打就能打,想撤就撤,胜利而出。
战后,印度政府为了掩饰失败,将战争宣传为“中国侵略”,以维护自身“受害者”形象。实情是,印度无正义理由发动战争,更拒绝和平。
如今,印度众多专家呼吁公开全部边境档案,向民众揭示历史真相,反思印度当年立场的非理性,并纠正“中国完全背信弃义”的误解。
印度阻止撤军的举动,反而加剧了第二阶段的伤亡。若他们在11月21日撤军时再次阻拦,伤亡只会更惨重。
普遍看法是,中国1962年撤军乃巨大牺牲,是真心寻求和平。而印度则将此解读为软弱与退缩,只想着“复仇”。
被我军俘虏的达尔维准将曾回忆:“1963年5月4日,我们被遣返,抵达孟加拉后转移。当飞机降落印度机场时,虽然受到了军礼,但我们感受到了冷淡。后来得知,国内怀疑我们被洗脑,需不断澄清这指控。”
这便是印度,一个连自家军人都心存疑虑的国家。这样一支军队,如何能打胜仗?失败后仍向强者挑衅,无疑暴露了印度政府的狂妄与不自量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泰网-股票如何配资-最新配资官网-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