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,與甘肅洮硯、安徽歙硯、山西澄泥硯齊名。出產於唐代初期端州(今廣東肇慶市東郊的端溪),故名端硯,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。四大名砚中的石质砚,端砚、歙砚、洮砚老坑石料非常稀缺,硯爲其一。在中國所產的四大名硯中,尤以廣東省端硯最爲稱著。
端硯以石質堅實、潤滑、細膩、嬌嫩而馳名於世,用端硯研墨不滯,發墨快,研出之墨汁細滑,書寫流暢不損毫,字跡顏色經久不變,端硯若佳,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冬,用手按其硯心,硯心湛藍墨綠,水氣久久不幹,故古人有“呵氣研墨”之說。
晚明清初 天然璞石端砚
歷史淵源:
端硯自唐朝初年開始出產,在唐代初期廣東省肇慶(古稱端州)東郊羚羊峽欄柯山的端溪一帶,就出現了依靠採硯石、生產端硯爲生的勞動者。當時的端硯純粹是文人墨客書寫的實用工具,石面上無任何圖案花紋裝飾,顯得粗陋、簡樸,唐朝李肇的《唐國史補》雲:”內邱瓷甌,端州紫石硯,天下無貴賤通用之”。
展开剩余90%白線巖 唐武德年間(618–626年),始開採端溪石。初唐時的硯坑稱爲龍巖。 唐武則天聖歷三年(700年),武則天以刻有“明合璧,五星聯珠”圖紋的端硯賜給名臣狄仁傑。狄仁傑受賞賜後得知採硯石工的艱辛勞動,便上奏請武后下旨減去貢品數目。 宋代 ,位於星巖後面的北嶺山一帶的宋坑開坑取石。 宋太平興國五年(980年),進士蘇易簡將斧柯山坑仔巖之石分爲水中石(下巖)、山半石(中巖)、山絕頂石(上巖)三種,說“山絕頂者尤潤”,就是說下岩石比不上上岩石,並認爲將軍山(今北嶺盤古坑,又名宋坑)之石不及斧柯山。 宋元符三年(1100年),興起貢硯。 宋治平年間(1064年 — 1076年),坑仔巖開坑採石,並開始往水下發展(米芾《硯史》言:“治平中貢硯,取水月餘方及石。”神宗時襄陽人魏泰《東軒筆錄》載:端溪硯“岩石取於水底。”) 宋元符三年(1100年),途經端州的蘇軾,看到端州採硯石工 “千夫挽綆,百夫運斤。篝火下縋,以出斯珍”的場面。
南宋紹興年間(1131年 — 1162年),硯坑除斧柯、將軍坑外,新增加有茶園,即今羚羊峽北梅花坑、綠端坑、蕉園坑、錦雲坑(鄭樵《通志》載,宋代此處有茶園44所,瑤人居住)。 南宋淳熙年間(1174年 — 1189年),硯坑增加了黃步石,又稱黃坑,在宋崇水(周去非《嶺外代答》記)。 明代,開始派太監監督開坑封坑,新開硯坑八個(宋公坑、宣德巖、水巖、朝天巖、古塔巖、屏風背、飛鼠巖、阿婆坑)。 明永樂年間(1403年 — 1424年),太監宋某始開宋公坑,在北嶺宋坑(盤古坑)之西。 明永樂年間,重開水巖西洞。 明宣德六年(1431年),知府王罃始開宣德巖(有石刻記載)。同年,劉銘、慄友、玉英、玉罃等奉詔重開水巖。
清初 端石雕雲龍紋抄手硯 明成化年間,重開水巖。 明萬曆二十七年(1599年),太監李敬再開水巖。由該年七月十七日開坑,至次年正月二十八日封坑,歷時六個多月(有石刻記載)。其後即厲行封禁,“把總一員,專轄守坑,律令盜坑石比竊盜論”(高兆《端溪硯石考》)。水巖遂成爲皇家專用之坑。 明萬曆二十八年(1600年),太監李鳳以“欽差督理珠池內官監”職銜到端州開坑採辦端硯(萬曆三十四年閉坑,爛柯山水巖外有題字記此事)。 明崇禎五年(1632年),水巖解禁大規模開採(始於兩廣總督熊文燦,中經永曆兩廣總督丁魁楚,永曆元年罷守禁,乾脆不派人守坑,並經過清初平南王尚之信,至康熙二十六年(1667年)兩廣總督吳興祚,開坑七次)。 清康熙年間,朝天巖開坑取石。 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,侯官人高兆作《端溪硯石考》,分水巖爲正洞、東洞與西洞,統名爲老坑,而以坑仔巖另開坑爲新坑。 清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,景日昣開坑。清雍正三年(1725年),開坑。 清乾隆十七年(1752年),吳繩年重開水巖。 清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楊景素重開水巖。 清乾隆年間(1736年 — 1795年),麻子坑開坑取石。 清乾隆四十七年(1782年),開坑。 清嘉慶元年(1796年),知府廣玉重開水巖大西洞,新闢水巖小西洞。
《雲龍九九》硯 清嘉慶六年(1801年),楊有源開坑。 清道光八年(1828年),陳詮開坑。 清道光十二年(1832年),在古塔巖之西開有廟尾坑(以該坑北有硯坑廟得名)。 清道光十三年(1833年),洪水決堤,兩廣總督盧坤準鄉民之請,開水巖老坑,以所得爲賑災經費,不作貢品, 清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,盧坤開坑。 清光緒十二年(1886年),兩廣總督張之洞再開水巖老坑(包括小西洞),原定採出石料分作十二股,官得三股,以作貢品。後有人謂開坑有傷風水、圍基、纖路,申請封禁。
清光緒十五年(1889年),張之洞乘坐火輪巡視羚羊峽、硯坑及沿江堤圍,裁定“不當封禁”。並且重新規定,開坑所得,官府充貢品之三成全行裁免。全部所得紳商各半。紳得之半,撥充端溪書院經費。各官不得私受一硯,胥吏不得需索分文,並刻石爲告示。承包商何崑玉,即出銀2000兩,作爲端溪書院經費。自此,端硯作爲貢品的歷史宣佈結束。 清代,所開硯坑尚有拱蓬、洞仔、軟石洚巖、硬石洚巖、打木棉蕉巖、青點巖、菱角肉巖、龍尾青巖、砂皮洞、文殊坑(以上在羚羊峽南),龍爪巖、七捻根巖、朝敬巖、白線巖(以上在羚羊峽北),塘竇巖、蟾蜍巖(以上在北嶺)。還有蘇坑等,在今沙埔。始開具體年代不詳。 20世紀六七十年代,老坑、坑仔巖、麻子坑三大名坑重新開採,促進端硯發展。 1973年,高要成立水口端硯廠。 1986年,成立羚州端硯研究社和高要端硯廠。 1993年,有端硯廠30多家,產值500多萬元。
端砚品种:
取用於廣東省肇慶市(古稱端州)東郊羚羊斧柯山端溪水一帶的硯石,按加工技術規範雕刻而成具有磨墨功能或者觀賞性的硯臺。
1.按顏色分:紫端硯和綠端硯。
2.按外形分:分規格端硯和異形端硯二類。
3.根據岩石名稱分:含鐵水雲母頁岩(老坑)、泥質岩(老坑)、含鐵質頁岩(坑仔巖)、含粉砂泥岩(麻子坑)、含粉砂泥質頁岩(蕉園)、含粉砂泥質頁岩(梅花坑)。
4.按質量等級分:特級、一級、二級、三級,其中二級又分爲1級和2級。
端硯特性:
具有發墨不損毫、呵氣能研墨等實用性;具有紋路細密、軟硬適度、宜於雕刻等工藝性;具有色彩柔和、可紫可綠、石品花紋豐富等觀賞性。 體重而輕、質剛而柔。嫩而不滑,柔而多姿。握之稍久,掌中水滋。
端硯的坑別分類:
老坑
老坑,指年代既久、素以出產量大且質精而著稱的石材坑口。要識別印石出產於新坑還是老坑,根據多數人的經驗,一是憑肉眼辨別,二是靠手掂試重量。
麻子坑
麻子坑是端硯三大名坑之一,位於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斧柯山西麓,屬羚羊峽端溪流域。該礦坑發現於清代乾隆年間,因由陳姓麻臉採石工首先開發而得名 。礦坑分水麻(水坑)與旱麻(旱坑),水麻因洞內終年滲水,石質細膩滋潤,發墨性能優異 。作爲泥盆紀沉積岩層形成的硯材,其石質含泥質、絹雲母與硅質膠結物,質地堅實幼嫩,花紋多樣,品質僅次於老坑。
坑仔岩
坑仔巖位於廣東省肇慶市端溪礦區,是端硯三大名坑(老坑、麻子坑、坑仔巖)之一,宋代治平年間開始開採。其硯石色澤青紫帶赤,質地堅實細膩,石品花紋豐富,包含青花、火捺、蕉葉白、魚腦凍等,並以石眼多且品質佳著稱 。坑仔巖硯石品質在端硯名坑中僅次於水巖(老坑),屬高級硯材,廣泛應用於傳統端硯製作 。硯石成分爲含石英粉沙的絹雲母泥質頁岩,具有發墨不損毫的特性。
宋坑
宋坑是端砚四大名坑之一 ,因北宋时期发现并开采而得名。矿区分布于肇庆市北郊北岭山一带,包含将军坑、盘古坑等十余个矿洞,开采面积达近百平方公里。宋坑砚石以紫猪肝色为主调,石质致密润滑,表面常呈现金星点、火捺及金钱火捺纹理,其中金钱火捺因铁质轮状集聚尤为名贵。该坑砚石属变余泥质结构,水云母含量约70%,发墨性能优异,适用于中高档雕花砚材。在端砚名坑体系中,宋坑品质次于水岩、坑仔岩和麻子坑。
梅花坑
梅花坑”是汉语中描述特定形态凹陷结构的文化术语,其核心语义通过”状如梅花瓣的陷窝”的比喻完成意象构建。该词语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具象化应用,如周立波《暴风骤雨》中”两手背都有五个梅花坑”的描写,生动刻画人物特征。作为文化术语,其语义网络涵盖同类型词汇体系,与”梅苏””梅花大鼓”等构成汉语词汇关联群。
斧柯東
斧柯东砚石产自广东省肇庆市斧柯山东麓沙埔镇,属端砚石种重要品类。其石质细腻致密,含石英、绢云母等矿物成份,具备发墨快、不伤毫的实用特性。石材呈现蕉叶白、鱼脑冻、火捺等典型石品花纹,部分优质矿脉可形成天然石眼与彩纹带。自宋代起便有开采记录,因1999年三大名坑封禁后逐渐成为端砚产业主力材料,广泛用于传统砚台与工艺茶盘制作,2015年被纳入《二十四孝端砚》国家级文化项目创作材料。当前市场对其收藏价值仍存争议,但实用领域认可度较高。
綠端
绿端是端砚名坑出产的砚石品种,北宋时期开始开采于广东肇庆北岭及小湘峡一带。其色泽以青绿为主基调,优质者呈现纯净的翠绿色,石质具有幼嫩润滑、纹理细腻的特点。明代绿端石砚实物显示,该石材适合雕刻瓶型、莲池等复杂器型,下发墨性能优良。清代文献记载其品质优于新坑紫石,鼎湖山区域的矿层结构显示绿端石位于朝天岩矿脉上层。现代学术研究对其历史地位存在争议,日本学者认为部分曾被归为洮河砚的实物应为绿端砚石。
鑑定端硯:
——端硯巖色特徵:老坑端硯由雲母、赤鉄礦等礦物質組成,色青灰帶紫藍,紋細膩。個坑口色澤紋理有變,如大西洞藍,水歸洞紫。購買時,可觀察色澤紋理選硯。
——清硯真僞鑒定:鑒定清代硯台真僞需要全面考慮材質、工藝、品相和題銘。真品材質細膩堅實,表面光滑,敲擊聲悅耳,重量適中。提銘上常有明顯不足。購買時,應詳細檢查硯台各方面,特別是題銘的精美度和文化内涵,以確保買到真品。
— — 建议藏家:1、从权威渠道购藏;2、重视流传有序的藏品;3、关注品相完好的藏品;4、必要时寻求专业机构鉴定;
欢迎点赞留言,有兴趣的藏友们可以私信,加个关注!一起来鉴宝!
发布于:广东省启泰网-股票如何配资-最新配资官网-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